近年来,江西始终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共同指导,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出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的项目,用于奖励赴基层就业并做出突出业绩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普通高校指导服务大学生赴基层就业工作有突出贡献的教师。5月26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名单,江西有15名优秀毕业生、3名指导老师获奖。小编为大家带来他们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身边的就业典型事迹中获得启发,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尽早明确就业意向、尽快投身求职行动。
扎根边疆献青春 同心共筑中国梦
当年,李贝贝带着父亲的叮嘱,从大山里来到南昌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求学,她牢记父亲的叮嘱,以“要努力读书,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句话自励自勉,不仅顺利完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习,同年还辅修了社会学(法律方向)专业第二学位。“挥洒青春,与时代同行!”拿着双学位,李贝贝却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投身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中,谱写属于自己的时代新曲、青春之歌。
奔赴边疆,扎根基层。2018年,大学毕业的李贝贝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招考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工作。在参加完岗前培训正式分配岗位时,她毅然选择了村或者社区岗。她对分配工作的干部说,“既然选择为振兴乡村而奋斗,就要走到最前沿。基层岗位总要有人去,我就是要去的人。”
基层工作大都是关系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俯下身,听诉求,群众事无小事;小矛盾、小纠纷、小诉求,对群众而言或许就是大事。”李贝贝是个眼里“有活”的姑娘,总是把老乡们的事情放在心上。“弯下腰,干实事,深入群众中去,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沉下心,多提升,主动去摸索、分析、解决处理问题,学习新技能,不断矫正自我,锤炼自我。”在工作中有付出就有收获,工作时间不长,李贝贝就成了群众认可的贴心人。
不负韶华,发光发热。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走好乡村振兴道路,乌恰县实施合村并镇。康苏镇有两个村要合并,镇上的居民大多是维吾尔族,而村民们主要是柯尔克孜族。村庄距离镇上有三十多公里,离县城五十多公里,每天往返县城只有一趟车。从村里到镇上一路是茫茫戈壁,老人们说这里原先叫玛依喀克,汉语意思是“太阳晒得冒油的地方”。艰苦的条件没有让李贝贝退缩。她主动请缨去村里工作,甘愿一切从头开始。村里有地没土,李贝贝就带领村民向戈壁要产业要土地,开辟出450多座大棚,尝试种植经济作物。她在开垦出来的新土地上种植苜蓿改变土质,让庄稼播种、浇水、除草、出售形成一条龙,她要考虑青储饲料种植、收割、发酵,要解决村民田地浇水矛盾、农产品出售早晚纠纷,要想着怎样说服大家把农产品放在一起进行集体销售。
在工作中,她发现当地的干部干得多宣传少,便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比赛,将工作、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搬上舞台,把祖国西极的新变化、戈壁摊上的新鲜事讲给全疆人民听。
学时代楷模,承奋斗精神。乌恰县边境线长425公里,护边守边理念深入人心。这里有“人民楷模”获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最美奋斗者”吴登云,他们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他们的故事不仅激励着党员干部,也激励着各族青少年。由李贝贝讲述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同志的故事,入选中央共产党员网“党课开讲啦”活动专栏《刻在石头上的爱国情》;她讲述的吴登云同志的事迹《白衣圣人》,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榜样的力量——党课开讲啦》“讲党史 诵经典”活动专栏。李贝贝说,“要把西极故事宣传出去,让更多人在故事中有所感悟。如果能吸引人来西极乌恰工作或旅游就更好了。”
李贝贝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干部群众,在原本苍凉的戈壁滩上,用铁锨植出绿林、用双手搭建大厦、用心用情营造民族团结的生命线,用使命和担当筑起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钢铁长城。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她很庆幸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见证者、参与者,有机会把汗水挥洒在戈壁,把青春奉献给边疆建设。
(编辑:韩陌雪 初审:刘庆男 复审:王锐 终审:苏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