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建设 >> 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 >> 详细内容
 
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 >> 正文
经典赣鄱|田园诗魂——掼纱帽的陶渊明(2)
日期:2021-04-12 09:24:49  发布人:cmxybyx 

点击这里,收听学习

田 园 诗 魂
1. 掼纱帽的陶渊明(2)

    陶渊明死后大约100年左右梁代一位酷爱文学的皇太子蕭统,就是那位编了一本著名的《昭明文选》,人称昭明太子的,专门替他写了一篇《陶渊明传》。传中这样说:彭泽县官衙所属的公田有300顷,陶渊明看了后很高兴,于是指令衙吏们统统用来种糯米,因为糯米可以用来酿酒,并且说,这下我可以经常泡在酒里面啦!

    也许有人会说,这位可爱的陶诗人刚上任就学会了以权谋私,竟然用公田里的收获来给自己酿酒!不过事实大约不是这样子的。那时,官俸其实异常的低,作为一名七品县令,工资不过五斗大米,何以解决一家大小的温饱?于是就允许用公田里的收成来充数,所谓公田的收入也等于是俸禄的一部分。

    既然公田里的收入可以用来养家糊口,那用来种什么就不能由陶渊明一个人说了算,这个时候,夫人干政就开始了。于是,“夫人固请种秔”。陶夫人从家庭大局考虑,坚决要求种可以用来填饱肚子的稻米。夫主外妻主内,夫人的话不能不听,陶渊明欣然从命,将原先的计划指标改为:糯米250顷;粳米50顷!不过,他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那可恶的督邮给搅黄了。

    上任刚八十来天,就赶上年底,上级派一个督邮(一种检查县令政绩、宣达上级指示的官员)到地方检查工作,县吏告诉他,接待上司应当穿起全套的官服行头来迎接,以示尊重之意。一听小吏说对这种不学无术的人还要穿着官服行礼拜见,便长叹一声:“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当天就封印挂冠,也就是后人常说的“掼纱帽”,驾一叶小舟,回到庐山山脚西南部的老家去了。

    受不了官场肮脏之气的陶渊明回到故乡,确实感受到了从囚笼中放飞、从不自由的生命状态中解脱出来的喜悦。他这样欣喜地歌咏:归去吧,田园就要荒芜了!我从来不想出仕,却身不由已地陷入官场,实在令人惆怅而悲伤!过去虽然已不可挽救,未来却可以弥补。我误入迷途不算太远,越来越感到今是而昨非。

    他这样细微地描绘自己归来后的心情:才望见自家的屋宇,我就高兴地向前跑去。仆人们欢喜地迎了过来,小儿子等在门口。庭院的路径快被荒草淹没了,但我喜爱的松树、菊花仍和过去一样生长着。端起杯壶自斟自饮,侧眼看到庭中的青枝绿叶,面色顿然舒展。倚南窗坐卧,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深懂得了小家陋室易得安适。田园景色随着一天天深入而愈发有趣。我拄着拐杖到处走走停停,不时抬头望一望遥远的天际。云朵自由自在从山谷间飘出,鸟儿飞累了回到自己的巢中。天色昏暗下来,太阳快要落到山后,我仍然扶着一株孤松流连忘返。

    是的,古都柴桑,北望风景秀丽的庐山,远听阳湖渔歌,山川秀美,碧翠环绕。陶明就出生在这里,而且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这里。每当诗人短暂离开它的时候,便对这里生出无穷的思念,最终,他又回到这里来了,因为,这里有他魂牵梦绕的田园,他亲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喜欢这里淳朴厚道的农家父老,更向往这里无拘无束、任性往来的自在生活。

   归去来兮——”这一首荡气回肠的赋歌从遥远的魏晋传来,引起多少士人思接千载的回想。这是一首归来之歌,也是一曲心灵韵语。它预示了一个伟大诗人最重要的人生转向。

(责任编辑:余勇亮  朗读:赵宁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