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园 诗 魂
1. 掼纱帽的陶渊明(1)
田园,纯净自然的田园,一个伟大而孤独的灵魂永远住在那里。他用自己的足迹和心灵,向人们展示了一条精神还乡之旅。他带来的平淡清逸的诗风,至今还吹拂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纯朴、本真生活的向往。
他就是陶渊明,一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后改名潜,寻阳郡柴桑(今九江西南)人。史书记载,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湖南武陵人,出身低微。但他从军后军功卓著,是晋朝的开国元勋。
东晋初期,因平定苏峻之乱,受命为都督八州军事,兼领荆州、江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侃的功名已很显赫,但在东晋那个特别看重家族出身的门阀制度里,仍遭到贵族官僚的鄙视,因他是溪族人,故被骂为“溪狗”。尽管如此,陶侃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上任官都以正直闻名。一方太守,所辖千里之地,他能够尽量将朝廷的恩惠普及全郡百姓,所谓“直方二台,惠和千里”。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也都做过太守。父亲虽然曾经“寄迹风云(比喻身入仕途),却能够“冥兹愠喜”,即无论官位升降,都无喜怒之色,从容以待。
祖辈都曾是经邦济世的人物,因此,一种远大的理想很早就种植在陶渊明的血脉里了。他从小遍读儒道经典和“异书”,一心想报效国家,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
张掖至幽州。
一个英姿飒爽的少年,手持一把闪耀着寒光的锋利宝剑,独自骑着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驹,怀着满腔热情去远游。他所选择的行游方向在哪儿呢?就在与敌国交界的边疆。从大西北一直到东海边,都留下了我们这位年轻侠客的身影。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这些意气飞扬、志趣高蹈的诗句,让我们窥见早年陶渊明的昂然抱负,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年轻时的梦想,那就是“致力中原”。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其实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成为历史。他八岁就失去父亲,而且他这一支又不是陶侃的嫡嗣子孙,因此,在他小的时候,家道就已中落。他在《自祭文》中这样回忆:“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说来可怜,从曾祖父、父一直到父亲都曾官居高位,一旦家中长辈死了,竟然过上家无隔夜之炊、大冷天仍穿着葛布衣衫没棉衣可以过冬的苦日子。这不免让人欷歔感叹。
时值晋宋之交,军阀割据混战,东晋王朝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社会又急乱生忧,动荡不安。陶渊明娶妻生子以后,生活更是不堪重负,有时连吃饭都发生问题。亲朋好友都劝他出去谋个一官半职,以便摆脱困境。
29岁那年。陶渊明开始涉足宦海,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的一位叔父(史家分析可能是当时任太常博士的陶夔)还走关系替他谋过职,但所有这些任职时间都不长久。他最后一个官职是在彭泽县令任上。在这座相对偏远的县城里,远离政治斗争中心,又有公田俸养,每日可以饮酒作诗,陶渊明觉得日子倒也自在。我们天真的陶诗人,从来不懂得说假话的。
对这最后一次为官,他说得很坦诚:
于时风波未静,
心殚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
公田之利,
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归去来兮辞序》)
(责任编辑:余勇亮 朗读:赵宁林 )